伊甸    
 
去年五月底,看完近藤史惠的《犧牲》後,一整個熱血,七月整整看了二十一站的環法自由車賽,算是認識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運動比賽。環法賽每年固定七月舉行,平均賽程超過3500公里,選手每天要騎約200公里,持續三星期,是所有運動項目中體力負荷最大、最嚴苛、最考驗選手的競賽。《伊甸》是《犧牲》的續篇(可獨立閱讀),描述日本車手白石誓到歐洲西班牙車隊,兩年後轉到法國車隊參加環法賽,小說場景就是二十一站的環法賽,全球自由車賽的最高殿堂。

 

延續《犧牲》的立體感,小說章節隨著比賽節奏一站一站登場,用Live轉播來想像就差不多,賽程小說化,用小說詮釋環法賽,流暢的速度+選手內心波濤洶湧,身體、心理在最緊繃最大壓力下比賽,必須保持三星期。比賽一開始,身為車隊副將的白石誓就陷入天人交戰,教練下達輔佐別隊主將尼古拉的指令,當運動中最精髓的公平精神遇上政治,原因是他所屬的車隊面臨贊助商(金主)撤資問題,車隊將面臨解散,他有可能沒有機會在最受矚目的歐洲賽場出賽,除非他能拿到單站第一(不敢奢想總成績名列前茅),才會有車隊與他簽約。

尼古拉是法國最受期待的年輕車手,實力堅強,卻意外的平易近人,和白石誓結為好友。比賽末期,有選手意外死亡…… 

 

 

人腦中一定有一個自動導航系統,興許還能自動定位,看小說時這系統完全發揮功能,我一邊看一邊回想看環法賽的一站一景,一邊驗證小說的敘述(這真惱人)。車隊主將通常是衝刺型車手,以便在最後500公尺衝刺奪冠,比賽中間主將要盡可能保留體力,以利最後衝刺,其間就仰賴副將領騎,一切有利於主將的雜務都交給副將。比賽中黃衫(成績第一的車手)一定位於主集團,集團前進可以節省很多體力,其他要挑戰黃衫的車手有兩個策略,策略一是跟著主集團穩扎穩打,最後利用副將卡位,比衝刺,但這贏不了太多秒數,多半是爭單站第一。策略二比較冒險,但有機會追回落後的秒數,就是提前發動進攻,脫離主集團單飛,通常有人發動進攻,就一定有其他幾位選手跟進,形成一個小小的領先集團,不同車隊的選手在這領先集團必須策略合作,互相領騎,能不能脫逃成功,結果大好大壞,這也是比賽中和最後衝刺並列最精采的部分。56人的脫逃集團提前釋放體力進攻,還必須耗費體力維持領先,後方以黃衫為首的主集團如同大軍壓境,一秒一秒、一公尺一公尺追回差距,這時緊張萬分,一旦被追回,勢必體力放盡,無法維持在主集團裡。56人的脫逃集團裡會有人體力不支掉隊,眼看脫逃集團只剩23人,這時會形成默契,拼黃衫的車手會把單站冠軍讓出,策略是單純只求追回落後秒數,讓脫逃集團的其他人有動力繼續脫逃,追求單站第一,這是自由車賽的精粹,又競爭又合作,精采好看,電光火石間變化萬千,讓人喘不過氣來。 

 

環法賽中,同一集團裡的第一人和最後一人的成績是相同的,當然最後衝刺的選手有拉開距離,不是同一集團。 

 

小說裡有些情況在環法賽中已經有所改變,比如說某個登山站冠軍能夠獎勵減秒,總成績減個10秒左右,2010環法賽已經取消這種做法,未來可能也是。還有說環法賽不利於年輕選手的說法,這幾年環法賽冠軍或領先者幾乎都是242526歲的選手,年輕已經是最大優勢。 

 

原先我猜測第十五站山地站是全書高潮,因為終點就設在阿普德威滋山山頂,終點即山頂,沒有僥倖,沒有下坡可以追回落後距離,真正考驗車手實力,衝刺型主將必須通過的爬坡最嚴厲考驗,最後才能穿上黃衫在香榭大道上光榮繞圈(最後一天是巴黎香榭大道繞圈賽,通常勝負已定,不會有所變化),接受世人歡呼。但這個高潮變成轉折,作者寫作脈絡於此變化,著力追求高潮之外的情境韻味──人性與掙扎,形成破案之外的戲劇高潮。

 

小說裡最讓我感動的是尼古拉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一次又一次失敗,再來一次發動進攻,堅強的意志讓人動容,小說裡用白石誓的觀點描寫尼古拉,我喜歡這樣的敘述,兩人都是小說主角。環法賽有個最特別的獎叫「敢鬥獎」,意思差不多是最佳勇氣獎,常常頒給勇於發動進攻,多半保持領先,但最後不幸落敗的選手。重點不在於最後成功或是失敗,而是勇氣,一定要頒一座「敢鬥賞」給尼古拉。我的人生也需要一個「敢鬥賞」。

 

延伸閱讀:讀《犧牲》

 

伊甸

作者:近藤史惠

譯者:王蘊潔

皇冠出版 20110516日發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小說
    全站熱搜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