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公因數

 

孤獨是不是一種懲罰?疏離是城市的罪?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獨特品味孤獨的方式,溫柔而私密。小說裡主角尤利克是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寒冷嚴苛的生活條件讓因紐特族人必須生活在一起,從不獨處,永遠不會有人落單,除非犯了大錯,人們刻意疏遠,而一個孤單的因紐特人等於遭受天譴,不久就會在冰天雪地中死亡。可以從這苛刻的角度來看待、檢視現代人的疏離生活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雖然不會因為孤獨而死亡,也會在人群裡感到孤單。但這不失為一個有趣的觀察角度。

 

 

小說描述因紐特人尤利克從小是孤兒,父親出去打獵失蹤,母親也因傷心不知所蹤,由舅舅領養,只能分配到冰屋最冷的地方,吃沒有人想吃的東西(因紐特人的孤兒生活就是如此)。幼時,他在氣象站得到喀卜隆呐克人(因紐特語,意思是「白人」)關愛,學會他們的語言和知識,氣象站關閉後,探勘石油的喀卜隆呐克人來了,設置大型石油基地。同時尤利克的部落被納入世界人類遺產,他們建議首領從部落裡派一個人到喀卜隆呐克人的國度去當大使,尤利克願意前往,唯一條件是心愛的呐娃拉呐(他的愛人)要繼續當他的未婚妻。他為了愛而離開,前往陌生的國度(應該是巴黎),一個因紐特人在疏離城市的現代求生記。 

注:因紐特人(Inuit),舊稱「愛斯基摩人」,印第安語中稱呼「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現代西方國家多捨棄帶有貶義的「愛斯基摩人」,改用該民族的自稱「因紐特」(意思就是「人」)。

 

 

尤利克無法忍受夜晚獨自關在旅館房間裡孤獨一人,因紐特人沒有獨處的概念;尤利克也納悶他在這城市遇見的好女人為何經常獨自一人,因紐特人的觀念裡,好女人就會有男人陪伴,應該擁有這些。以上這些,坦白說有是否「政治正確」的疑問,值得探討,但小說正是利用因紐特人的角度解構現代人疏離冷漠的人際關係和生活,從不同的文化視角觀察,閱讀的同時希望帶給讀者重新省視現代生活的思考,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讀者如我不會武斷的說因紐特人是對的,也不會說愈原始就愈正確,對他們來說,在冰天雪地惡劣的生存環境裡,必須分享食物,互相取暖才能生存,同理一如我們的最初。而關於疏離冷漠,起源是如何開始,我思忖一開始是秘密武器,我們用來對付人際關係裡的摩擦、爭執、矛盾、不愉快,我們學會「冷漠以對」,用來保護自己,後來這變成一個棘手的問題,大家都生活在疏離冷漠之中,不喜互相關心(事關隱私問題),疏離冷漠遂變成時代的標籤,我們不再期待,以免受傷。我猜這是疏離冷漠的起源,我們都如此害怕受傷害。

 

 

一個單純的因紐特人來到現代城市,遇見幾個寂寞的女人,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發生心靈與身體交流,用身體互相安慰,沒有太多禮法約束或約定成俗的世俗觀念束縛,這才是原本的我們嗎?應該更熱情?更奔放?我想這問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答案,無關他人(喜歡上海話這麼說,關儂啥事體)。經歷了許許多多,小說最後尤利克登上飛機,一心期待返鄉與心愛的呐娃拉呐(愛人)相聚,我很悲觀,套句現代偶像劇的話來說,「回不去了,我們都回不去了」,邏輯的麻煩在於一旦知道了就很難假裝不知道,門一旦開啟就很難關上,世界是條單行道。尤利克,歡迎來到現代。

 

魔鬼在曠野中以三個問題試探耶穌,第一個就是把石頭變成食物,耶小穌代表人類拒絕,不願意臣服,寧願選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答案,追求自由,也許自由背後的代價是孤獨。

 

寂寞的公因數 Ulik Au Pays Du Desordre Amoureux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 François Lelord

譯者:尉遲秀

愛米粒出版 20130601日發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文學小說 法國小說
    全站熱搜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