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

 

有些書短短幾頁就把你帶進一個濃得化不開的世界,那世界看似熟悉,卻沒有真正經歷過,不過你卻了解裡面的一顰一笑,知道背後的深意,畢竟人生的經歷歡喜哀愁是相似,短短幾行文字就在你心中盪漾出一圈水紋般的懷舊氛圍慢慢擴散,像鄉愁,也可能是早年沒有流下的眼淚,是生命中想保持沉默,獨自品味的時候。《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是這樣的一本小書,短短幾頁就讓我著迷,帶我走進懷舊,濃得化不開的世界

 

 

聽說是這樣,1971年的聖誕節,當時卓別林82歲,死神來拜訪他,但沒有帶走他,因為卓別林和死神達成協議,只要能逗死神發笑就能多停留在世界一年,因此卓別林多活了6年,寫下這本書,給小兒子克里斯多夫的一封信,告訴他真實的自己,而非舞台上的卓別林。但我相信這件事發生在更早以前,卓別林一直靠逗死神歡笑,靠逗世人歡笑而活在世界上。

 

 

我不認識卓別林,只知道他是美國好萊塢的喜劇演員,是巨星,原來他是從狄更斯時代的倫敦走出來,熟悉貧民窟、孤兒院、馬戲團、劇場,了解狄更斯想表達的屈辱與剝削,他懂貧窮與卑下,雖然他成功走在頂峰,但始終沒有忘記原鄉,他最為世人熟悉的角色是「流浪漢」,是對世界的嘲諷,他說詼諧或喜劇性的運作是一種顛覆機制,讓事情適得其所,彌補世上的不義,從他幼時第一次代替母親上台演唱開始,「激發笑聲與淚水就是他對貧窮、疾病與輕蔑的童稚抗議,也是他對仇恨與操縱人類關係的所有錯誤體制的否定」,他知道歡笑對世人的重要。

 

人生是一個舞台,我們只是演出,我從來不相信誰是主角誰是跑龍套誰是誰,英雄與狗雄,成功與失敗只是一個面具的正反兩面,那一面你戴久了,世人就認定你是那一種人。小說裡卓別林脫下面具,拿掉小丑的鼻子,露出真實而感性的自我,娓娓訴說生命最初,最初的倫敦與初到美國遇見的風景與荒涼,而最初的記憶總是最深刻,生命中最早來的總是最晚離開。

 

小說末,卓別林說:欲望或許是生命的主題,在我詮釋的最後小丑裡,我讓他講過這樣的話。

 

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 L’ultimo ballo di Charlot

作者:法比歐.史塔西 Fabio Stassi

譯者:陳澄和

愛米粒出版 2013/10/11發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文學小說 義大利小說
    全站熱搜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