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兇手

 

在推理的國度,北歐小說一向是警察辦案小說的重鎮,從「馬丁.貝克刑事檔案」到「韋蘭德警探」,到最近尤.奈斯博的「哈利警探」系列,這種深刻印象與北歐推理作者喜愛的寫作方式已行之有年,並受到全球推理讀者的推崇與喜愛,作品擁有寫實風格與濃濃的社會意識二大特色,書中人物經常處於成熟完善的社會卻又感到冷漠與疏離。《我不是兇手》是警察辦案小說,也關於濃濃的社會意識。

 

《我不是兇手》在形式上比較接近瑞典老前輩「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的team work團隊辦案,是近年來看到描寫團隊辦案的小說處理得十分有趣、精采的一本。在韋斯特羅斯,十六歲的少年羅傑失蹤了,三天後失蹤案轉變成兇殺案,當地警務負責人韓瑟(女性)決定求助「高手」全國兇案特別調查組(簡稱「特調組」),「特調組」的老大托克率調查團隊(共四人)進駐,與當地警局合作調查;瑟巴斯欽是心理醫師、犯罪心理學家,還是個自私到爆表的傢伙,說有多討人厭就有多討人厭,但他樂在其中,唯一興趣就是找人「滾床」,獵艷功夫也算是心理學學以致用吧。早年瑟巴斯欽曾經和「特調組」合作辦案,現在為了處理母親遺留的房產回到韋斯特羅斯,因為私人原因他急欲找到三十年前的某名女子,加入托克的「特調組」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可以無上限的使用警方網路系統 

 

《我不是兇手》的樂趣來自三方面,team work的藝術、犯罪心理學家瑟巴斯欽、與兇殺案謎題,發揮1+1+1大於3的效果,很有娛樂性。首先是「特調組」的team work,四人各有專長,默契好,效率高,但警探也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與慾望,辦案同時也面對自己的弱點與慾望,小說裡每個人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互相作用,處理得清清楚楚,即使是跑龍套的都能發揮扯後腿搞砸事情的效果;犯罪心理學家瑟巴斯欽無疑是小說的亮點,他從青少年時期痛恨父母的威權管教方式擴展到長大後痛恨中產階級,痛恨管理教條,但在反抗的過程中也把自己變成一個超級討人厭的怪咖,怪咖也就算了,偏偏他又聰明,不辜負心理學專長,兩三下就能弄清楚一個人的弱點,抓住痛腳用力踩,既討人厭又好笑。

 

兇殺案的謎題設計來到一個高度,不是古典推理(本格派)的紙上談兵,而是把謎題落實到社會派推理的範疇,真實清晰而迷雲重重,謎題曲折但合情合理,沒有鑽牛角尖,不為難倒讀者而設計得荒腔走板,難能可貴的是推理解謎的過程十分緊湊有趣,不枯燥乏味(這常常是某些推理小說的弱點),細膩地抽絲剝繭,大約接近本格派謎題與社會派推理結合的理想境界。羅傑是孤獨的青少年,沒有朋友,有很多秘密,出自單親家庭,曾經遭霸凌而轉學,你會為他的孤獨而難過,為他的悲劇而不捨,也會感嘆他的韌性與堅強,青少年比我們想像得脆弱,但也遠比我們想像中堅強,這真是生命難解的謎題。 

 

我不是兇手 Dark Secrets 

作者: 米克.約斯Michael Hjorth 漢斯.路森菲特Hans Rosenfeldt 

譯者:栖子 

高寶出版 2014/06/25發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推理小說 北歐小說
    全站熱搜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