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夢者的玻璃書》,有三個閱讀迷魂陣。第一個是多重視角: 全書分為繆天施、殺手小張、軍醫史文生三個視角,一件事情發生時,以繆天施的視角敘述完,又回到殺手小張的的視角從頭到尾敘述一遍,再到軍醫史文生的視角再敘述一遍,三個敘事觀點,向前走一步,又向後退兩步,忽前忽後,重重複復,作者重視文字的藝術,把技巧看很重,讀者須有耐性解讀他細膩的文字描述。(帶有康拉德小說的視角風格) 

 

第二個是電影與小說的差異: 作者高登是劇作家、劇場導演、實驗電影製片,做過電影的人寫小說,都喜歡把鏡頭裡的畫面全部寫進小說裡,舉例來說,主角喝杯水,小說裡一般就只說他喝杯水,簡單的一句話,但是高登用電影劇場的形式表達就變成:他伸出右手拿起杯子,慢慢舉起往嘴邊靠,呈30度角把水倒進嘴裡。這大概是文字上小說與電影劇場的差異,因此高登用華麗不重複的文字,鉅細靡遺地描述每一場打鬥、每一個畫面、每一個鏡頭,喜歡的讀者讚不絕口稱暴力美學、用文字表達的電影;不喜歡的讀者看得頭昏眼花,一整個長篇閱讀下來,辛苦而疲倦。 

 

第三個是小說的動線: 整本小說的動線裡有不少重複路線,而且場景很相似,大宅、旅館、祕道、祕室。不斷的從這裡移動到那裡,那裡移動到這裡,在類似的場景裡跑來跑去,遇見類似的危險,類似的打鬥,類似的逃跑,小說動線重複。我想這是不是作者初次寫小說的問題?帶著讀者繞圈圈,情節沒有得到應有的進展。

 

破了這三個迷魂陣,我們就可以享受一個精采、奇想、懸疑的故事。 

 

 568x170.jpg

 

小說一開始就批哩啪啦往前走,像是沒有旁白的電影,開頭瀰漫著維多利亞時期、詭譎、懸疑、福爾摩斯推理的氛圍,全書如同古典推理小說的公平,小說主角和讀者知道的一樣多,沒有任何插敘倒敘說明,讀者得跟著主角一起摸索。

來自小島、純潔、自信、美麗刁鑽的富家淑女天施低調、卑微、只相信自己、意志力堅強、外號紅衣主教的黑道殺手小張;理性、和平、不擅長體能、充滿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操的馬克倫堡軍醫史文生。三位個性鮮明的主角分別現身,莫名其妙捲進一場詭異危險的面具舞會裡,暗潮洶湧。這三人的個性、背景、動機迥然不同,代表三種經典人物的原型,因緣際會在這場歐洲風暴裡結合成同一陣線,共同對抗強大的邪惡勢力。小說裡有著迷人的『陸德倫式』情節佈局,就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小人物遇上大陰謀的架構,千鈞一髮,緊張刺激,讓讀者的閱讀情緒跟著這三位主角的遭遇上上下下,熱血激動。他們以寡擊眾、以弱擊強的策略,讓我想到毛澤東的戰略指導: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對手,增加他們相互之間的猜忌,正是克敵致勝重要因素。(毛主席說了算)

 

 

人啊人,各式各樣形形色色,一樣米養百樣人,但總歸一句話,人是感官的動物,感覺快樂,感覺痛苦,感覺興奮,感覺悲傷,我感受故我在。而當感受不能相信時,當感受是虛假時,當感受和外界實體存在有落差時,當有一本玻璃書我們觸摸就能身歷其境、真實感覺到書裡承載的情境與感受,而身體感受到的不只是栩栩如生,是親臨其境,虛幻的感覺都是真實的感受,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識,一切都真實存在於玻璃書裡,讓人深陷不可自拔,進而迷失了自己。玻璃書還有另一面向,存入問題,存入玻璃書內就是食夢,被食夢者會變成唯命令是從,沒有自我意識的奴隸。玻璃書如此媚惑人心的力量令人震驚害怕,尤其看到群眾的盲目心理、集體意識和自我催眠,不由自主更擔心了,二戰時的德國不就是這種盲目心理、集體意識和自我催眠行為嗎,每回發動戰爭,人類自相殘殺,不都是這種行為模式。  

 

《食夢者的玻璃書》讓人目眩神迷,骨子裡來說是哥德式懸疑小說的架構變形;神秘宅院裡隱藏的秘密是科幻小說偽科學;整個背景設計屬於奇幻小說式架空歷史;三位主角的感情帶有著狄更斯筆下關心下層社會的情感;再加上懸疑引領著劇情往前行,福爾摩斯式的推理。一本融合各項元素,集類型小說大成,文字如此華麗的佳作,讓我不禁讚嘆作者的巧思與才華,更迫不及待的想看二部曲:黑暗之書。 

 

食夢者的玻璃書

作者:高登.達奎斯(Gordon Dahlquist

譯者:張定綺

皇冠出版 20100329日發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奇幻小說 美國小說
    全站熱搜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