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山居歲月.jpg

 

時序一九八九年,台灣首度引進彼得.梅爾(Peter Mayle)在全球蔚為風潮的《山居歲月》(A Year in Provence),在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對正值懵懵懂懂青春期的讀者我來說,彷彿開啟一扇窗,看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完全不同的形態、品味,與無限嚮往。然而時光如白駒過隙,歲月像一把殺豬刀,毫不留情,轉眼25年過去,手上這本《再見,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25年》My Twenty-Five Years in Provence: Reflections on Then and Now 已成絕響,作者於2018辭世,從《山居歲月》到《再見,山居歲月》,令讀者懷念與感慨。

 

 

品味《再見,山居歲月》,有細說從頭的美感和人情味,與隱約一絲今與昔的滄桑。彷彿重逢多年不見的老朋友,既陌生又熟悉。書中依然描述普羅旺斯隨著季節遞嬗呈現的種種迷人風情,以詼諧幽默的口吻訴說與之天衣無縫融合的生活,依時節而來美食紅酒、市集、觀光季、狩獵季、松露季等等,而重點是普羅旺斯的人與生活。一如地理決定論的風貌,普羅旺斯千百年來淬鍊的生活美學、智慧、態度、胸襟、幽默,或是萬事都責怪密斯托拉風的荒誕藉口(其實是一種幽默智慧),娓娓道來保留中世紀歷史風情的南法農村與小鎮生活。

 

 

若試著深層剖析彼得.梅爾的魅力,也許骨子裡是雙重文化衝擊,作者以外來者的觀點反襯普羅旺斯的迷人魅力。雙重衝擊之一是當英式嚴謹遇見法式幽默,當陰霾的英國天氣遇見普羅旺斯的陽光,或反過來說,以英式幽默嘲諷法式浪漫。說是文化衝擊,但衝撞的結果盡是幽默、豁達,令讀者不禁莞爾一笑,集英式與法式幽默大全,怎能不讓人喜愛與嚮往。對台灣讀者來說則是三層文化衝擊,以台灣文化觀點看待英式幽默,又以英式幽默解析法式浪漫,種種不同層次的幽默淋漓盡致,讓讀者心花朵朵開,美不勝收。

 

雙重衝擊之二是當現代緊張快速的商業步調遇見普羅旺斯的浪漫悠閒與農村生活。移居普羅旺斯前,作者彼得.梅爾和太太珍妮是混居倫敦與紐約的廣告人,生活步伐快競爭多壓力大,而普羅旺斯恰恰相反,25年前簡直是保留原汁原味的中世紀生活,步調隨興,慢到不能再慢。當時間就是金錢的商業步調遇見「眼前一幢幢非凡獨特的小屋,由採自當地的六吋厚石岩板堆砌而成,完全沒有水泥」,或是遇見「開在一幢並不張揚的十八世紀建築中庭裡的餐館,鋪著紙桌巾,菜色簡單新鮮,每天更換,侍者會在桌巾一角手寫紀錄下你點了什麼,葡萄酒單不比一張名信片大」,怎麼能不令人心嚮往之,幾乎可以說是返璞歸真的境界。對地窄人稠競爭壓力大的台灣讀者來說,讀來更是點滴在心頭。

 

 

幾年前柯恩兄弟有一部奧斯卡得獎電影《No country for old man》,原先不明白片名意思,後來漸漸才懂,老人沒有故鄉是因為屬於他的時代已去,不復存在,所以沒有故鄉。我衷心期望如普羅旺斯、托斯卡尼、或江南水鄉之類能永遠存在,別被全球化、或商業利益毀掉,讓不論年輕人老人都能拜訪心靈故鄉,看見生活真滋味,重拾孜孜念念情感之所繫。

 

延伸閱讀:讀《山居歲月》A Year in Provence

 

再見,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25

My Twenty-Five Years in Provence: Reflections on Then and Now

作者:彼得.梅爾  Peter Mayle

譯者:韓良憶 繪者:王傑

皇冠出版 2019/03/04發行

 

arrow
arrow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