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第六感     

 

近年來北歐犯罪小說風潮席捲全球,銳不可當,從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到尤.奈斯博的「哈利警探」系列,大受讀者喜愛;《雪中第六感》是北歐推理先行者,1992年成書,旋即獲得英國銀匕首獎和美國時代雜誌等重量級雜誌的年度好書肯定,並名列世界50大小說。1997年引進台灣時原書名《情繫冰雪》,時光荏苒,十多年來台灣出版的翻譯小說多如牛毛,但好書不會被世人遺忘(我也一直放在書櫃裡念念不忘),很開心看到本書重新翻譯出版,樂見北歐經典推理小說重新面世。

 

 

小說內容描述在哥本哈根,一名來自格陵蘭的六歲小男孩以賽亞墜樓死亡,警方判定為意外事件,但鄰居兼好朋友、同樣來自格陵蘭的女子史蜜拉認為事有蹊蹺,她從以賽亞有懼高症和雪地足跡判斷。史蜜拉對冰雪異常敏銳,彷彿是生命的一部分,她展開調查,要拆穿世界的謊言,對生命絕對真實。

 

 

《雪中第六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推理小說;讓我從從女主角史蜜拉說起,她和《沉默的羔羊》裡的FBI女探員克蕾瑞思(茱蒂佛斯特飾演的那位)是兩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推理小說女主角,但她們兩位的存在感是如此不同,史蜜拉的存在感是來自極地冰雪的冰冷與疏離,既強悍又敏感脆弱,如冰般晶瑩剔透,又將在特定的溫度下溶化。來自格陵蘭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和歐洲人混血背景,使得她像異鄉人與世界格格不入,辦案時的詠嘆彷彿孤獨之於人生的寫照,從冰封的極地誤入人世,注定帶著孤獨和異鄉人的原罪;很難在推理小說裡找到類似的角色,我想了半天,大概只能用東尼.席勒曼筆下的印地安警探喬.利風來類比,一位是因紐特人,一位是印地安人,不同文化、不同價值、甚至不同的夢想是他們的原罪,兩位偵探同樣以深情、優美、些微帶著哀傷失落的方式呈現(史蜜拉更孤獨),探案的方式有點像冷硬派警探辦案,對付危險、對付爾虞我詐的世界,同時也得對付自己內心真實的自我,史蜜拉表現在外與冷硬派警探相似,但本質上不同。

 

 

對於書寫這樣的角色,作者彼得.霍格(Peter Hoeg)沒有架空世界,沒有用模擬真實來置放,而是直接放置在真實世界,從格陵蘭的地理與歷史因素、因紐特人的文化、種族與階級、城市與疏離、孤獨與感情、親情、殖民地、科學等多種層次來描寫,具有多種角度和複雜層次,且不是文學小說裡常見靜止不動的靜態素描,過程是動態的推理冒險小說,從城市(哥本哈根)一路描寫到海洋、極地,文字凝練、優美,具有深度,細節迷人,是少數公認登上文學藝術殿堂的推理小說。

 

 

我喜歡這段文字:我坐在沙發上。首先湧上的畫面是這一天的經歷,我任其流逝。接著是兒時回憶,在些微憂鬱與小小得意間擺盪,也任其流逝。再來是平靜。此時我才播放唱片,然後坐下,開始哭。不為了特定的人或事而哭。我的人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也不想要改變什麼。我哭,是因為宇宙間還有克萊曼演奏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這般美麗的事物。 

 

這本小說我讀得很慢,慢慢細細品也更有味道,所以我想借用唐諾的文字給這本小說的讀者:我得神經質的提醒讀小說的人,得保有最起碼的一點點耐心,我們此刻是立身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不同的人,不同的獸,不同的山川草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道德暨智慧景觀。請慢慢享受格陵蘭的冰雪、風光。

 

 

雪中第六感 Froken Smillas fornemmelse for sne

作者:彼得.霍格 Peter Hoeg

譯者:柯乃瑜、陳錦慧

商周出版 20121101日發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推理小說 北歐小說
    全站熱搜

    快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