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查詢
目前分類:商周 (38)
- Sep 30 Mon 2019 10:55
讀紀優・穆索《少女與夜》
- Nov 01 Thu 2018 12:32
讀英國推理小說《消失的女孩》
喜歡閱讀推理小說的讀者大概可以感受到某種時代趨勢,例如從古典推理(本格派)過渡到社會派,目光焦點從古典推理類型的巔峰——「密室殺人」案轉變成社會派警察探案的極致——「連續殺人」案。從古典推理演繹到社會派是為了貼近現實,符合社會現況,不讓推理小說淪為紙上猜謎遊戲,隨著閱讀過程演進,讀者閱讀口味愈來愈重,所以驚悚刺激的「連續殺人」案件蔚為風潮,流行一時。但近幾年又審美疲乏,回歸人性、家庭、親情等基本元素,不再以血腥驚悚為號召,畢竟與讀者最親密的連結還是家庭,能引起讀者共鳴與深刻思索。《消失的女孩》是一本關於人性,也關於家庭親情的推理小說,以警案程序小說展開。
- Jun 15 Thu 2017 15:55
讀瑟巴斯提昂.費策克《包裹》
《包裹》是德國驚悚小說作者瑟巴斯提昂.費策克出道十年的力作,獲得2016 年歐洲驚悚文學獎。他的作品從《治療》《遊戲》《摧魂者》一路引進台灣,被稱為德國的史蒂芬.金,但嚇人的方式和驚悚的樣貌與史蒂芬.金大不相同,行文寫作風格更接近哈蘭.科本(Harlan Coben)+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的綜合體,節奏明快,擅長在過去的往事裡埋梗,情節一再翻轉,不斷創造驚奇。當讀者穿越重重迷霧,撥雲見日,以為看破作者心機,但下一章立即逆轉,推翻好不容易細心推理得來的認知。閱讀過程就像搭乘雲霄飛車衝向未知的黑暗,緊張懸疑刺激。
- Apr 28 Thu 2016 15:44
讀大衛.米契爾《骨時鐘》
英國作者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以《雲圖》技驚四座,以六篇中篇小說串聯、構圖的新穎體裁,打破過去傳統敘事曲線,不被傳統束縛,把小說帶到更遼闊的空間,帶來更寬廣的視野。我想我能體會作者的用心,畢竟小說是演示,不是解釋,不願意耽溺在主角行禮如儀的日常,一一詳加解釋,這樣不僅作者會索然無味地寫膩,讀者其實也會厭煩,而採用跳躍的方式演繹,讓讀者自行填補空白,欣然接受時空轉變帶來的的驚奇,更多時空更多觀點更多主題更多樂趣,也如俄羅斯娃娃層層包裹,環環相扣。這樣當然需要龐大的技巧與寫作功力,否則將是一場災難,但作者表現得比預期還好,深受讀者喜愛,《骨時鐘》正是作者以六篇中篇小說構圖的新小說。
- Aug 21 Fri 2015 21:06
讀石黑一雄《被埋葬的記憶》
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在英國文壇成名甚早,1989年以《長日將盡》獲頒布克獎,改編同名電影,深受內行文學讀者的喜愛,我私下把石黑一雄與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視為同級數的大師級英語作家。說來有趣,當年(1989)石黑一雄與愛爾蘭人班維爾同時入圍布克獎最後決選名單,石黑一雄以《長日將盡》擊敗班維爾的《證據之書》,早一步獲獎,班維爾到等到2005年才以《大海》擊敗同時年進入決選名單,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得獎,兩人之間一時瑜亮,蔚為文壇佳話。他倆的作品都值得一讀。
- Jul 22 Wed 2015 20:00
讀《亨利說,殺人比撒謊容易》
《亨利說,殺人比撒謊容易》是一本犯罪小說,犯罪小說是推理小說的一個子類別,描述的觀點來到天秤另一端──犯罪者,以罪犯的角度架構小說,形成與解謎相反的推理風景,訴求謎題設計與詭計。作者沙夏.亞蘭果(Sascha Arango)是德國經典警探電視劇Tatort(犯罪現場)的王牌編劇,熟悉推理與犯罪的主題和細節,本書是他人生行至半百後,首次跨界書寫推理小說。
- Feb 12 Thu 2015 18:58
讀《麥洛眼中的世界》
世界到底是先驗(先於經驗存在),有其本質,或是世界的顏色端看你用什麼眼睛看它,世界的形狀端看你用什麼容器承載,對於九歲的麥洛來說,世界只是一個針孔的範圍,他罹患色素性視網膜病變,視力慢慢消退,視野愈縮愈小,世界對他來說有如從鑰匙孔向外窺看,世界如天空橘黃色的月亮那一點大,四周一片漆黑,但這不是最糟糕的事。
- Sep 17 Wed 2014 19:37
讀《山之魔》(新增相片版)
老丹的最新小說《山之魔》(The Abominable)回歸《極地惡靈》的探險路線,前者描述描述1845年英國皇家海軍幽冥號和驚恐號前進北極的探險紀事,新書則是遠征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作者丹.西蒙斯(Dan Simmons)是跨界書寫高手,各類型小說都寫得有模有樣,非常入味,尤其在科幻界備受推崇,但我還是最喜歡他的探險+歷史類型,十分考究,栩栩如生,彷彿帶讀者回到那個年代與現場,重現時代氛圍。
- May 29 Thu 2014 04:58
讀《他人房子裡的燈》
怎麼形容《他人房子裡的燈》,簡單說,想成《刺蝟的優雅》續集,還記得《刺蝟的優雅》裡最後門房荷妮意外車禍身亡,假設門房留下一位六歲大的女兒,以小女兒為主角取代法國小女孩芭洛瑪的視角,這就是小說的梗,所以本書被譽為義大利版《刺蝟的優雅》,時空場景來到義大利羅馬。值得一提,小說是義大利文直接翻譯,並未經過英文轉一手,保留羅馬式幽默。
- Mar 31 Mon 2014 12:42
讀《寂寞的大夢想家》
《 寂寞的大夢想家》原書名Revolution 2020,是印度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原著作者伽坦.巴葛(Chetan Bhagat)的新作品,他的小說呼應印度社會現況,有濃濃的理想性格和改革熱情,近乎「傻瓜」的追尋,這正是最可愛的地方。新小說帶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關於理想、腐敗、愛情、權力、與現實的拔河,也是堅持與妥協的故事。
- Dec 25 Wed 2013 21:02
讀《天使之城》,天使學二部曲
坦白說,我並不是那麼喜歡看架空世界的奇幻小說,總覺得離我太遙遠,很難把心思放在上頭,除非故事很引人入勝。而令我饒富興致地閱讀《天使學》系列的原因,也正是小說高明之處,依附歷史發展情節,與上古傳說結合,挑戰天主教世界觀的權威,活靈活現,宛如一部暗黑版的世界史。《天使之城》是《天使學》的二部曲,劇情延續發展,也是完整獨立的故事,讀者可以單獨閱讀,但從首部曲往下讀更有滋味,相信看過《天使學》的讀者會和我一樣迫不及待捧起《天使之城》閱讀。
- Sep 22 Sun 2013 21:33
讀《純淨之子》
大人建立烏托邦,年輕人反抗,打破,摧毀,很合乎世界的邏輯,還有一種搖滾的style。烏托邦,說是理想,可能是一種安全的生活方式,卻也是一種桎梏,甚至可能一種謊言,一種陰謀。《純淨之子》外表是一本以青少年為主角的科幻小說,內涵是反烏托邦,以青少年純真熾熱的感情反差對比烏托邦世界的冰冷與虛假。
- Sep 13 Fri 2013 03:10
讀《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
作者朵敏妮嘉.露塔(Domenica Ruta)在「寫給台灣的讀者」說,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會讀這本書,後來她的擔心變成「要是大家討厭我的書怎麼辦?要是他們討厭我呢?」,因為本書是作者的人生,是她的自傳體小說,當我正為作者的「小小擔心」擔憂時,閱讀不到三分之一我就開始喜歡這本書,她的擔心根本不足為慮,相信讀者會跟我一樣喜歡,沉浸在她荒誕華麗、卻又再正經不過的人生裡。
- Oct 29 Mon 2012 08:59
讀《雪中第六感》
近年來北歐犯罪小說風潮席捲全球,銳不可當,從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到尤.奈斯博的「哈利警探」系列,大受讀者喜愛;《雪中第六感》是北歐推理先行者,1992年成書,旋即獲得英國銀匕首獎和美國時代雜誌等重量級雜誌的年度好書肯定,並名列世界50大小說。1997年引進台灣時原書名《情繫冰雪》,時光荏苒,十多年來台灣出版的翻譯小說多如牛毛,但好書不會被世人遺忘(我也一直放在書櫃裡念念不忘),很開心看到本書重新翻譯出版,樂見北歐經典推理小說重新面世。
- Jan 29 Sun 2012 13:09
讀《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從英超足球場上說起,我喜歡的藍軍切爾西(Chelsea)隊長泰瑞(John Terry),同時也是英格蘭國家隊隊長,在與同是倫敦球隊的女王公園巡遊者隊同城德比中(derby同一城市的球隊對賽),和對手發生口角,大家知道比賽中球員難免說些垃圾話挑釁對手,但他說了種族歧視的言語,事後西倫敦治安法庭就此案開庭審理,泰瑞被控嚴重的種族攻擊公共秩序罪。我嚇了一跳,但也意識到種族歧視是不能跨越的底線,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都是非常嚴重的事件,成熟的歐洲社會深知界線在哪裡。
- Nov 27 Sun 2011 18:17
讀《閃憶殺手》:如果在未來,一個冷硬派警探
第一次看丹.西蒙斯(Dan Simmons)的小說是《極地惡靈》,描述1845年英國皇家海軍幽冥號和驚恐號前進北極,尋找北極圈內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探險記實故事,當時就對作者詳盡扎實的描述手法印象深刻。《閃憶殺手》(Flashback)是西蒙斯2011年最新小說。
- Sep 28 Wed 2011 20:18
讀《最後的狄更斯》
在我的私人閱讀裡,若要選出喜愛的經典文學作家,我毫不猶豫想到狄更斯和珍奧斯汀。狄更斯的小說歷久彌新,深受世人喜歡,原因和他關心底層人民的生活相關,狄更斯對貧苦的人有很深的感情,作品深入下層社會,批判反映現實,懲惡揚善,好人歷經千辛萬苦,最後苦盡甘來,還世界一個公道,給和命運辛苦搏鬥的讀者無限安慰和安心。
- Sep 11 Sun 2011 18:42
讀《我無罪》,太精采的法庭推理小說
法庭推理在國內的閱讀習慣中並不特別討喜,對一個推理小說迷如我這般的讀者來說,這應該是很精采的題材,撲朔迷離的案情,瞬息間詭譎變化,一步一步法庭上的推演,攻防作戰,策略運用,針鋒相對的辯論,煎熬與詭計底下的人性,可以有很多精采的元素,但似乎沒有看到令我特別喜歡和非常精采的小說。看完《我無罪》(Innocent)改變了這個情況,十分心滿意足。【紐約時報】讚譽作者史考特.杜羅(Scott Turow)為當今法律驚悚小說第一人,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 Aug 04 Thu 2011 23:30
讀《屠夫》
《屠夫》描寫另一個世界,見不得陽光,人性中最黑暗兇殘的一面,如同豺狼虎豹互相殘殺。不敢置信,看似年代久遠沒有教化的野蠻時代故事,卻是發生在不久前的現代,紐約黑手黨五大家族波南諾家族分堂主,外號「空手道」湯米的真人實事,發生在1980年代,殺害近60人的黑手黨頭號殺手。
- Aug 02 Tue 2011 20:31
讀《四減三,我和在天堂的家人》

人生這條路上,急急忙忙、辛辛苦苦走到終點,其實終點什麼都沒有。不妨慢慢走,路上找幾個夥伴,一起分享或分擔路上的風景,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失去夥伴、失去家人是最令人悲傷難過,《四減三》是一本關於失去親愛家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