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小說是推理小說的一個子類別,同時喜歡看推理小說和間諜小說的讀者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雖然間諜小說也需要推理,找出間諜或找出秘密,但兩者在核心意義上有截然不同的分別,甚至可以說和推理小說分道揚鑣。推理小說一切講究明確的證據,兇手是誰,動機為何,詭計如何設計,在在一切清楚明白,黑白分明,立場不容動搖,而間諜小說卻是建立在模糊上,反叛,立場動搖,身分認同衝突,情感矛盾,經常建立在人性的脆弱與複雜、道德的模糊與兩難上,這也是間諜小說迷人之處,從某種角度上看,更貼近人性與人性的弱點。
間諜小說分兩大門派,一派是華麗浪漫動作冒險派,拯救世界的007詹姆斯.龐德幾乎隻手撐起這一派;另一派是寫實派,描述真實間諜,這一派由毛姆、格雷安.葛林、約翰.勒卡雷為代表,幾乎都是我喜歡的作家,這也是我喜歡閱讀間諜小說原因。《亡命伊斯坦堡》是寫實派間諜小說,背景在二戰結束後,1945年的土耳其伊斯坦堡,歐亞交會的橋樑,重現時代細節與氣氛,填補二戰結束後與冷戰形成前的空白模糊空間。
二戰結束後,當諜報圈子開始打包行李回國,派駐在當地的美國菸草公司代表里昂選擇留下,他偶爾當「馬伕」,替同盟國做些地下工作。某次行動他接送一個「包裹」,接到後上級接線人卻意外死亡,而這件「包裹」引起美國、蘇聯間諜、土耳其當地國安局的獵殺,死亡不斷發生,最終甚至危及里昂自己的性命…。
寫實派的間諜小說很有意思,幾乎沒有女性作者,而作者本身幾乎都曾經擔任過外交官或從事過間諜活動,間諜小說是建立在真實場景,很難虛構。作者突破了限制,雖然沒有從事過間諜活動的經驗,但描繪得栩栩如生,尤其在如博斯普魯斯海峽平靜水面般詭譎的城市,充滿耳語與秘密,穿梭在古老鄂圖曼城市的市集、清真寺與代表昔日輝煌的老舊別墅,暗殺,背叛,外遇,道德立場衝突,作者揣摩地很傳神,也許缺少一點根深蒂固從頭到腳諜報人的味道,但作者選擇切入的角度剛剛好,里昂本身就是局外人。間諜的內心戲,內心掙扎,道德衝突,立場轉變正是間諜小說的精華,雖然沒有如同毛姆、格雷安.葛林、約翰.勒卡雷等大師寫到內心最深層,但也表現的恰如其分,值得喝采。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作者,《紐約時報》如此評價本書:「逼近了約翰.勒卡雷和格雷安.葛林的複雜與寫實」,讓我對這本小說特別有興趣,看小說時我很玩味裡面的「葛林元素」,尤其是外遇這一段,唐諾稱葛林是文學史上寫外遇寫得最好的作家,「間諜的背叛」與「外遇的背叛」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幽微,值得玩味,外遇與間諜小說再搭配不過,我甚至覺得間諜小說裡一定要來一段外遇才有背叛的味道,才有背叛者的內心煎熬,《亡命伊斯坦堡》裡描寫外遇,描寫情慾與忠誠寫得特別好,大有葛林的味道。當年葛林讀勒卡雷的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國內譯《冷戰諜魂》)說了一句話:「這是我讀過最好的間諜小說」,令約翰.勒卡雷從此名滿天下,真不知葛林如果在世讀了本書,會怎麼說?
亡命伊斯坦堡 Istanbul Passage
作者:約瑟夫.卡農 Joseph Kanon
譯者:李建興
時報出版 2013/12/16發行
留言列表